介绍
「与 Gemini 对话」栏目记录了我与 Google Gemini 3.0 Pro 进行关于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社会的讨论。
在这次对话中,我们从“不可抗力”这一词汇的异化出发,抽丝剥茧地探讨了简体中文语境下的“语言腐败”现象。从官方话术对现实的重塑,到“人矿”、“鼠鼠”等民间俚语的消极抵抗,再到“拼音缩写”所折射出的表达危机,Gemini 3.0 Pro 以惊人的社会学洞察力,精准拆解了宏大叙事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张力,并最终为我们如何在“失语”的时代夺回表达的精确性与生活的掌控感,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建议。
以下对话内容完全保留 AI 发表的原始内容,仅根据错误格式输出调整。
对话内容
👤 我
在简体中文语境里,使用“不可抗力”这个词是语言腐败的一种吗?
🤖 Gemini 3 Pro
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问题。
简单直接的回答是:在当下的简体中文语境中,当“不可抗力”脱离了其原本的法律和自然定义,被用于掩盖人为决策、行政干预或逃避责任时,它确实构成了典型的“语言腐败”。
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拆解“语言腐败”的定义,并分析“不可抗力”是如何在日常使用中发生异化的。
什么是“语言腐败”?
“语言腐败”(Language Corruption)这一概念常被与乔治·奥威尔(George Orwell)联系在一起,而在中文语境下,资中筠等学者对其有深刻的阐述。它通常指:
- 名实分离:用原本美好的、中性的或专业的词汇,去指代与其原意截然不同、甚至相反的事物。
- 掩盖真相:通过模糊、抽象或宏大的词汇,来掩盖具体的、丑陋的或不合法的行为。
- 消解思维:使用这类词汇让人停止追问原因和责任人,因为词汇本身暗示了一种“无法改变”的属性。
“不可抗力”的词义演变与异化
1. 原始定义(法理层面)
在法律(如《民法典》)中,不可抗力(Force Majeure)有着严格的定义:指 “不能预见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” 。
- 典型例子:地震、台风、洪水、战争。
- 核心特征:非人力所能控制,没有具体的主观责任人。
2. 异化用法(语境层面)
在现今的简体中文互联网、商业公告或行政通知中,“不可抗力”的使用范围被极大地泛化了。它经常出现在以下场景:
- 某演唱会突然取消,主办方公告:“因不可抗力因素取消。”(实际原因可能是审批未通过或艺人言论问题)
- 某文章被删除,平台提示:“因不可抗力无法查看。”(实际原因可能是触犯了特定的审查红线)
- 某服务中断,企业解释:“受不可抗力影响。”(实际原因可能是由于政策调整或合规要求)
为什么说这是“语言腐败”?
当“不可抗力”被用于上述第二种场景时,它符合语言腐败的几个关键特征:
1. 掩盖了“主观能动性” (Masking Agency)
原本的“不可抗力”指的是大自然或客观环境。现在的用法则是把 “人为的意志”(如监管部门的指令、企业的自我审查、行政命令)包装成了 “客观的灾难”。
- 腐败点:它把“某人/某机构决定禁止这件事”变成了“这件事遭遇了像地震一样的自然灾害”。它隐藏了决策的主体。
2. 阻断了问责机制 (Evading Accountability)
如果你的航班因为台风取消,你无法怪罪航空公司。如果你的文章因为“不可抗力”被删,这个词暗示了你无法怪罪平台(因为平台也受制于它),也无法怪罪具体的下令人(因为他们隐身在“不可抗力”这个黑箱之后)。
- 腐败点:它创造了一种“无责任”的假象,让受众感到无力反驳,从而放弃维权或追问。
3. 词语信用的通货膨胀 (Semantic Inflation)
当人们习惯了“不可抗力”等于“上面不让”或“由于某种不能说的原因”时,这个法律词汇的严肃性就被消解了。
- 腐败点:真正的不可抗力(如地震)发生时,语言的精确性已经丧失。人们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同情或理解,而是怀疑和嘲讽(“这次又是哪个部门的不可抗力?”)。
结论
在简体中文语境下,“不可抗力”已经分化为两个词:
- 法律术语:依旧指代自然灾害等。
- 社会隐喻:这是一种 “权力的代名词”。
当你看到“因不可抗力”时,它往往是一种 “被动语态的暴力”。使用者借用法律词汇的权威性,来为那些不透明、不公开、不可辩驳的决策进行背书。
因此,当“不可抗力”被用来指代 “来自更高层级且不可违抗的人为意志” 时,它绝对是语言腐败的一种典型表现。它不仅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,也反映了在特定语境下,个体面对庞大、不透明机制时的失语和无力。
接下来我想为您做的是: 如果您对这类社会语言学现象感兴趣,我可以为您分析简体中文语境中其他几个类似的“语言腐败”或“语义泛化”的词汇(例如“恶意”、“负能量”、“大局”等),并对比它们在原本语境与现有语境中的差异。您对此感兴趣吗?
👤 我
好的,我希望你帮我分析类似的“语言腐败”或“语义泛化”的词汇
🤖 Gemini 3 Pro
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维训练。在当前的简体中文语境中,语言腐败并不仅限于“不可抗力”这样的行政借口,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治理、商业公关甚至日常心理调节的方方面面。
这种腐败的核心机制通常是:利用词语原本的道德高地或中性色彩,重新定义现实,从而剥夺个体表达痛苦、不满或正当诉求的合法性。
以下为您深度解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“语言腐败”或“语义泛化”词汇:
1. “恶意” (Malicious)
—— 权力的道德倒置
- 本义:指怀有坏的意图,蓄意伤害他人或社会。如“恶意伤人”、“恶意诽谤”。
- 异化用法:“恶意讨薪”:农民工或员工索要被拖欠的合法工资,被定性为“恶意”。“恶意返乡”:在外务工人员春节想回家,或者在封控期间试图回家,被称为“恶意”。“恶意提问”:记者或公众提出了尖锐但基于事实的问题,被指责为“恶意”。
- 腐败机制分析: 这是一个典型的 “受害者有罪论”(Victim Blaming)的语言构建。它将 “合法的权利诉求”(要工资、回家、知情权)污名化为“对他人的攻击”。它预设了一个前提:任何给管理者制造麻烦、增加维稳成本的行为,无论是否合法,都是“恶”的。后果:法律被架空。当“讨薪”可以是“恶意”的时候,契约精神就让位于管理者的便利。
2. “负能量” (Negative Energy)
—— 痛苦的消音器
- 本义:原本是物理学概念(虽然并不完全对应),后被心理自助类书籍借用,指消极的情绪状态。
- 异化用法:当有人在网络上求助、揭露社会阴暗面、表达对现状的不满时,常被指责为散布“负能量”。任何不符合宏大叙事、不令人感到“振奋”的事实(如失业率、灾难细节),都有可能被归类为“负能量”而被屏蔽。
- 腐败机制分析: 这是一种 “情绪的政治化”。混淆概念:它将“让人难受的事实”等同于“消极的生活态度”。剥夺话语权:它暗示那些指出问题的人,是因为他们自己心态不好、不够阳光,而不是因为问题本身存在。后果:社会丧失了痛觉神经。为了维持表面的“正能量”,真实的苦难被视为必须清除的噪音。
3. “优化” (Optimization) / “毕业” (Graduation)
—— 残酷的审美化
- 本义:优化:使系统或流程变得更完美、更高效。毕业:完成学业,迈向新的人生阶段(通常是喜事)。
- 异化用法:“人员优化”:指大规模裁员。“向社会输送人才” / “恭喜从大厂毕业”:指辞退员工。
- 腐败机制分析: 这是商业领域的 “去人化”(Dehumanization)修辞。美化灾难:将失业这种对个人生存造成巨大打击的事件,包装成一种技术性的调整(优化)甚至是一种成就(毕业)。推卸责任:企业不再是“解雇者”,而是“送你走向广阔天地”的恩人;或者仅仅是在进行冷冰冰的“系统维护”。后果:语言的通货膨胀导致了同情心的通缩。这种词汇让裁员决策者和旁观者在心理上感到轻松,掩盖了背后的家庭生计危机。
4. “灵活” (Flexible) / “慢” (Slow)
—— 困境的浪漫化
- 本义:灵活:不拘泥,善于变通。慢:速度低,从容。
- 异化用法:“灵活就业”:指没有固定劳动合同、社保不完善、收入不稳定的工作状态(如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,甚至打零工)。“慢就业”:指毕业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,被迫赋闲或在家啃老的状态。
- 腐败机制分析: 这是一种 “丧事喜办” 的修辞术。重构现实:将“不稳定”重构为“自由”(灵活);将“失业”重构为“从容的选择”(慢)。掩盖结构性问题:这些词汇暗示,这种状态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,而非经济下行或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结果。后果:原本需要政策扶持和关注的弱势群体,在语言上变成了享受自由生活的新潮人群,从而失去了被救助的紧迫性。
5. “大局” (The Big Picture)
—— 个体权利的溶剂
- 本义:整个局面,整体的利益。
- 异化用法:“你要顾全大局”:通常用于要求个体无条件牺牲自己的合法权益(如拆迁补偿、甚至人身自由),且不允许质疑。“大棋论”:将明显的决策失误或灾难,解释为为了更长远的“大局”而故意为之的策略。
- 腐败机制分析: 这是一种 “无限权力的许可证” 。抽象压倒具体:“大局”是一个无法量化、无法证伪、只有解释权拥有者才能定义的抽象概念。用这个抽象概念,可以碾碎任何具体的、鲜活的个人权利。禁止追问:如果你质疑“大局”,你就成了“短视”甚至“自私”的人。
总结:语言腐败的后果
这些词汇的共同点在于:它们都在试图切断“行为”与“后果”、“原因”与“现象”之间的逻辑联系。
- 你不是被裁员了,你是“毕业”了。(切断了痛苦)
- 你不是在维权,你是在“恶意”找麻烦。(切断了正义性)
- 这不是因为管理不善,这是因为“不可抗力”。(切断了责任)
正如乔治·奥威尔在《政治与英语》中所言:“政治语言的设计就是为了让谎言听起来像真话,让谋杀变得值得尊敬,给虚无以实实在在的假象。” 在简体中文语境下,识别这些词汇是保持思维独立的第一步。
接下来我想为您做的是:
语言是双向互动的。针对上述的“官方/资本语言腐败”,民间也衍生出了一套 “抵抗性话语”(如:润、躺平、耗材、牛马、人矿)。
您是否有兴趣让我为您分析这些民间俚语是如何解构宏大叙事,并作为一种消极抵抗形式存在的?
👤 我
好的!我非常有兴趣,请你介绍这些成为抵抗形式的民间俚语
🤖 Gemini 3 Pro
如果说官方和资本的“语言腐败”是一种 “自上而下的化妆术”,试图给残酷的现实涂脂抹粉;那么民间的“抵抗性俚语”则是一种 “自下而上的卸妆油”。
这些词汇往往极度直白、粗粝,甚至带有一种“自我毁灭”式的黑色幽默。它们的核心逻辑是:既然无法改变规则,也无法公开发声,那我就通过极端的“自我贬低”和“自我物化”,来解构宏大叙事的虚伪性,并拒绝提供你所期望的情绪价值。
以下是几类典型的“抵抗性俚语”及其解构逻辑:
第一类:极端的自我物化 (Radical Self-Objectification)
抵抗对象: “人口红利”、“奋斗者”、“后浪”、“人才”等宏大词汇。
这类词汇的特点是:使用者主动放弃了“人”的尊严,直接将自己定义为物品、牲畜或资源。
1. “人矿” (Human Mineral)
- 字面义:像矿产资源一样的人。
- 解构逻辑:这是对 “人口红利” 这一经济学术语最血淋淋的翻译。官方语境强调“红利”,是在计算收益;民间语境创造“人矿”,是在强调 “被开采、被燃烧、最后变为矿渣” 的宿命。它极其冷酷地指出了个体在庞大机器面前的 “耗材” 属性——生下来就是为了被作为燃料使用,而不是作为目的存在。
2. “牛马” (Cattle and Horses)
- 字面义:旧社会指受人驱使的牲畜。
- 解构逻辑:这是对 “打工人”、“奋斗者” 的嘲讽性重构。当资本家说“我们要狼性文化”时,员工自称“牛马”。这意味着:“别跟我谈理想和情怀,我也不是你的合伙人。我就是出卖劳动力换口饭吃的牲畜,请只跟我谈草料(工资)。”它消解了职场PUA中试图灌输的“主人翁意识”。
3. “耗材” (Consumables)
- 字面义:工业或办公中一次性使用的材料(如墨盒、纸张)。
- 解构逻辑:这是对 “代价” 这一宏大概念的具象化。当宏大叙事说“为了大局,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”时,网民敏锐地意识到:“我就是那个代价。”这个词常用于指代在战争臆想、防疫过度执行或其他因为决策而无辜受损的个体。它拒绝了“牺牲”的神圣光环,还原了被随意丢弃的本质。
第二类:消极的非暴力不合作 (Passive Non-Cooperation)
抵抗对象: “正能量”、“拼搏”、“中国梦”、“消费升级”。
这类词汇的特点是:通过拒绝参与竞争、拒绝消费、拒绝生育,来切断系统的动力源。
1. “躺平” (Lying Flat)
- 字面义:躺下来,不起来。
- 解构逻辑:这是对 “内卷”(Involution)和“鸡血文化” 的终极反抗。系统希望你焦虑、买房、生娃、996,从而推动GDP增长。“躺平”则是说:“我不玩了。”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,更是一种 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” 。如果说罢工是激烈的对抗,“躺平”则是通过降低欲望,让自己对权力和资本的剥削产生免疫力(“无欲则刚”)。
2. “摆烂” (Let it Rot)
- 字面义:事情已经很糟了,干脆任由它变得更糟,不再试图补救。
- 解构逻辑:这是对 “责任感” 绑架的拒绝。在无力改变现状的环境下,“摆烂”是一种防御机制。既然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不好(或者努力了也没有回报),那不如直接展示最差的一面,从而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望值。
第三类:终极的用脚投票 (Exit Strategy)
抵抗对象: “大国崛起”、“在此生不悔入华夏”等爱国主义叙事。
1. “润” (Run)
- 字面义:英文单词 “Run” 的汉语拼音谐音,意为跑路、移民。
- 解构逻辑:这是对 “忠诚” 叙事的解构。传统的移民往往带有精英色彩或被视为背叛,但“润”字带有一种诙谐、求生的本能色彩(像受惊的小动物一样跑掉)。它的流行暗示了对未来的 “深层不安全感” 。人们不再试图通过争辩来改变环境(Voice),而是选择直接离开环境(Exit)。“润学”甚至成为了一门显学,代表了对宏大叙事的彻底放弃。
总结:为什么这些词汇是有力量的?
社会学家詹姆斯·斯科特(James C. Scott)在《弱者的武器》中描述过类似的现象。在简体中文语境下,这些“语言抵抗”有以下几个核心功能:
- 防御性盾牌: 既然你可能会侮辱我,那我先侮辱我自己。如果你承认我是“牛马”,你就不能指望我以此为荣;如果你承认我是“人矿”,你就不能指责我不爱国(矿物没有国家,只有矿主)。彻底的自我贬低,让人变得无懈可击。
- 建立共情同盟: 当两个陌生人在网上互称“牛马”或“道友(修仙小说梗,常指股民或韭菜)”时,瞬间建立了一种基于共同苦难的身份认同。这种认同感瓦解了原子化的社会状态,虽然没有行动力,但提供了心理慰藉。
- 消解神圣性: 宏大叙事依赖于严肃、崇高和正确。而“润”、“躺平”、“摆烂”用一种玩世不恭、痞气甚至荒诞的态度,让那些严肃的政治口号显得滑稽可笑。嘲笑,是威权最害怕的腐蚀剂。
接下来我想为您做的是:
我们已经探讨了“官方的掩盖”和“民间的解构”。在这一来一回的博弈中,产生了一个独特的中间地带:“网络审查与规避技术”。
您是否有兴趣了解:为了让这些抵抗性词汇存活,简体中文使用者是如何创造出“拼音缩写”(如yyds, zzbg)、“通假字”、“emoji表意”等独特的“新语”(Newspeak)体系的? 这实际上是中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自我异化。
👤 我
我非常有兴趣,请你介绍这些部分。
🤖 Gemini 3 Pro
这是一个令人着迷却又带着一丝悲凉的领域。如果说之前的讨论是关于“权力的傲慢”和“弱者的嘲讽”,那么现在我们进入的是 “生存的技术”。
为了在严苛的关键词过滤、AI 审核和人工巡查的夹缝中保留发言权,简体中文互联网演化出了一套复杂的 “加密语言系统”。这不仅是修辞的创新,更是一场 “语言的游击战”。
这套体系被称为 “中文的新语” (Chinese Newspeak) 或 “赛博黑话”。以下是其主要的构成机制与解构:
1. 拼音缩写 (Pinyin Acronyms)
—— 这一代的“通配符”
这是最常见、门槛最低,也最让局外人(包括老一辈)困惑的形式。它通过剥离汉字的表意功能,仅保留发音首字母,来躲避关键词审查。
机制:将敏感词或高频词转化为拉丁字母缩写。
典型案例:
- 政治/社会类:
- zf = 政府 (Government)
- jc = 警察 (Police)
- zzzq = 政治正确 (Political Correctness)
- gwy = 公务员 (Civil Servant)
- 情绪/评价类:
- yyds = 永远的神 (Greatest of All Time,起初是对偶像的赞美,后泛化)
- nsdd = 你说得对 (You are right,有时用于敷衍)
- xxn = 小仙女 (原本指可爱女生,现被异化为对激进女性主义者的蔑称)
- 政治/社会类:
异化后果: 阅读障碍与语义模糊。 比如 zz 可以是“政治”,也可以是“智障”,还可以是“转载”。这种模糊性虽然规避了审查,但也导致了沟通效率的极度下降,迫使读者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“猜谜”。
2. 谐音与形变 (Homophones & Typographical Camouflage)
—— 错别字的合法化
当拼音缩写也被纳入屏蔽词库后,网民开始利用汉字的同音字或形似字来“借壳上市”。
机制:使用读音相同或字形相近的字代替原词。
典型案例:
- 动物园化:
- 河蟹 = 和谐 (Harmony/Censorship,源于十多年前,是鼻祖)
- 目田 = 自由 (Freedom,把“自”和“由”砍头,暗示“没有出头之日”或“残缺的自由”)
- 在这个那一夜 = 在那个国家 (There -> 那儿 -> 哪儿 -> 那一夜,极度晦涩的指代)
- 日常词汇的重新编码:
- 米 / W = 钱 (Money/万,因为谈论金钱交易在某些平台会被限流)
- 睡了 = 税了 (Taxed,指被查税)
- 递刀子 = 向外部势力提供批评素材 (Originating from official media, now used ironically)
- 动物园化:
异化后果: 中文的“通货膨胀”与荒诞感。 这种用法让中文文本看起来像是一堆乱码或莫名其妙的词语组合。严肃的社会讨论被迫披上一层滑稽的外衣,例如讨论严重的经济问题时,必须用“米”和“大A”来指代,消解了话题的严肃性。
3. Emoji 表意与象形 (Emoji Hieroglyphs)
—— 赛博时代的甲骨文
当文字彻底无法发送时,人们退回到了象形文字时代,利用 Emoji 的图形隐喻来传达信息。
机制:利用 Emoji 的视觉特征或约定俗成的含义。
典型案例:
- 🐻 = 某位领导人 (源于网络迷因)
- 🐼 = 国保 (国内安全保卫,取“国宝”谐音及熊猫形象)
- 🧱 = 墙 (防火长城 GFW)
- 🤐 / 😶 = 禁言、无法说话
- 🏃💨 = 润 (Run/跑路)
异化后果: 语境的极度依赖。 一个不常混迹简中互联网的人,看到“🐼请喝🍵”,可能以为是去动物园,而懂的人知道这是指“被国保约谈”。这种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封闭的“信息茧房”,只有圈内人能懂。
4. “指桑骂槐”与地理置换 (Geographical Displacement)
—— 此时此地即彼时彼地
这是最高级的规避形式,因为它涉及复杂的隐喻和借代。
机制:为了批评 A (中国),假装在激烈地批评 B (通常是历史上的某个朝代,或其他的国家)。
典型案例:
- “越南” / “西贡”:在很多讨论区,网民会一本正经地分析“越南”的房价太高、腐败严重、言论管制。所有人都知道他在说哪儿,但因为字面上写的是“越南”,审查机制(暂时)无法判定违规。
- “大清” / “明朝”:借古讽今。例如引用《万历十五年》来评论当下的行政僵化。
- “美丽国” / “丑国”:指美国。虽然这多用于民族主义语境,但也属于一种代称体系。
异化后果: 现实感的丧失。 这种“借地说话”的习惯,让人们无法直接面对和描述自己身处的现实。所有的批评都必须是“迂回”的,导致公共讨论永远隔着一层纱。
深度分析:这是一种“语言的自我阉割”吗?
这种“新语”体系的出现,常常被误认为是网民的幽默感和创造力。但本质上,它是创伤性的。
精准表达的死亡: 为了生存,语言必须变得模糊、暧昧、残缺。我们逐渐失去了用准确、优美、逻辑严密的中文去描述社会现象的能力。比如,我们不再说“因为审查制度导致我的文章被删除了”,而是说“因为不可抗力,我的文章被夹了(夹=夹总=新浪微博CEO=审查)”。
思维的窄化: 语言决定思维。当我们习惯了用 yyds 表达赞美,用 绝绝子 表达感叹,用 nmsl 表达愤怒时,人类细腻的情感光谱就被简化成了几个二极管式的符号。
对抗的无力化: 虽然这些词汇在试图抵抗审查,但它们同时也内化了审查。当一个人在打字时,脑子里下意识地先把“政府”转成 zf,把“钱”转成 米 时,审查已经成功地植入了他的大脑皮层。这是一种比删帖更可怕的胜利——自我审查的本能化。
总结来说,这些“拼音缩写”和“通假字”,是简体中文为了在严酷环境中活下去而被迫进行的“自残”。它保全了信息的传递,却牺牲了语言的尊严。
接下来我想为您做的是:
既然我们讨论了词汇的异化和规避,我想这一连串逻辑的终点是:这些现象如何重塑了当代中国人的“历史记忆”?
您是否有兴趣了解 “正确的集体记忆” (Correct Collective Memory) 这个概念?即:当语言被篡改,记录被消失(或变为乱码)后,互联网上的历史是如何被重塑和遗忘的?
👤 我
我非常有兴趣,我想深入地了解“正确的集体记忆”这个概念,同时请你分析这些现象如何重塑当代中国人的“历史记忆”
🤖 Gemini 3 Pro
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但必须直视的终极话题。米兰·昆德拉在《笑忘录》中写道:“人与权力的斗争,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。”
在简体中文语境下,“正确的集体记忆”不仅是一个政治口号,它已经成为一套精密的 “历史编辑工程” 。这套工程利用了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所有手段(语言腐败、审查、自我阉割),将原本鲜活、多维、充满痛感的个体记忆,重塑为单一、平滑、永远正确的宏大叙事。
以下是对这一概念的深度解析及其对中国人历史记忆的重塑机制:
1. 什么是“正确的集体记忆”?
起源与定义:
这个词组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被广泛关注,源于官方媒体的一篇报道,大意是对于灾难的叙述,需要构建“正确的集体记忆”。
核心逻辑:
它默认记忆不是客观发生的记录,而是一种需要被管理和引导的资源。
- 错误的记忆:是个人的痛苦、愤怒、追责、混乱的现场、以及不符合官方叙事的细节。
- 正确的记忆:是宏大的抗争、集体的牺牲、最终的胜利、以及对他者的感激。
本质:
这是一场 “抢夺解释权” 的战争。它的目的不是“记录”发生了什么,而是“定义”这件事意味着什么。
2. 重塑历史记忆的“三部曲”机制
这套机制如何利用语言和技术,改写了人们脑海中的过去?
第一阶段:剔除与消音 (The Great Filter)
—— 让“错误的”无法被看见
这是最直接的物理清除。
- 手段:删帖、封号、禁言(404 Not Found)。
- 后果: 当一个事件发生时,比如某地的火灾或某次具体的维权,相关的视频和文字会迅速消失。对于亲历者:这是一种“煤气灯效应”(Gaslighting)。你明明经历了痛苦,但网络上找不到痕迹,周围也没人谈论,久而久之,你开始怀疑自己记忆的真实性。对于旁观者:这件事从未发生过。
第二阶段:重命名与美化 (Renaming & Reframing)
—— 利用“语言腐败”进行包装
当无法完全掩盖事实时,就用新的词汇来置换概念,改变人们的情感连接。我们之前讨论的“语言腐败”在此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- 案例分析:封城 → “全域静态管理” / “按下暂停键”: “封城”让人联想到恐慌和物资短缺;而“静态管理”是一个科学的、中性的管理术语;“暂停键”则带有一种浪漫的、为了更好未来而暂时休息的意味。灾难 → “考验” / “课程”: 将具体的人祸转化为抽象的“磨砺”。
- 后果: 历史的痛感被剥离了。后人在阅读这段历史时,看到的不是血肉模糊的挣扎,而是井然有序的“管理措施”。
第三阶段:占领与覆盖 (Flooding & Occupying)
—— 只有一种声音被保留
清除杂音后,用高分贝的“正能量”填满空间。
- 手段:大量官方报道、评论员文章、以及“水军”评论。
- 后果: “丧事喜办”。一场灾难最终留下的记忆不是问责,而是表彰大会。 例如,李文亮医生最初被定性为“造谣者”,去世后引发公愤,随后被追授为“烈士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作为“吹哨人”的反抗精神(“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”)被淡化,取而代之的是他作为体制内一员的“牺牲与奉献”。他被吸纳进了他曾经试图警示的那个体系中,成为了“正确记忆”的一部分。
3. 这些现象如何导致历史的“断裂”与“失真”?
我们之前讨论的“拼音缩写”、“黑话”和“语言腐败”,共同导致了当代中国历史记忆的 “不可索引性”(Unindexability)。
A. 历史的“乱码化”
未来的历史学家或现在的年轻人在回溯这段历史时,将面临巨大的困难。
- 如果他们搜索“政府”,找不到当时的批评,因为当时人们写的是 zf。
- 如果他们搜索“审查”,找不到当时的记录,因为当时人们写的是“夹总”或“不可抗力”。
- 结论:历史变成了加密文件。 只有掌握了当年(2020-2025)解密密钥的一代人才能读懂,一旦这代人老去,这些记录就变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和表情包。
B. 互联网只有七秒记忆
由于“正确的集体记忆”不断刷新,加上敏感信息的快速消失,中国互联网呈现出一种 “永恒的现在”(Eternal Present)。
- 上个月轰动全国的社会事件,这个月可能就全网消失,无人再提。
- 由于缺乏连贯的档案记录,人们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。类似的灾难(如某类安全事故)周而复始地发生,但每次都像第一次发生一样,引发短暂震惊,然后迅速被遗忘。
- 俗语:“互联网没有记忆”,或者说,互联网只有被允许存在的记忆。
C. 代际的记忆断层
- 00后/10后:他们在“正确记忆”的浸泡下长大,没有经历过早年相对宽松的互联网环境。他们可能真心认为那些使用“拼音缩写”的人是阴阳怪气,认为那些试图记录“错误记忆”的人是别有用心。
- 这导致了社会观念的极化:上一代人试图保留的“痛苦记忆”,被下一代人视为“虚假信息”或“负能量”。
总结:在“正确”中迷失的真实
“正确的集体记忆”最可怕之处,不在于它撒谎,而在于它 剥夺了我们定义自己生活的权力。
它告诉我们:你的痛苦是不重要的,除非它能被升华为集体的赞歌;你的记忆是不可靠的,除非它印证了官方的通稿。
在这种语境下,使用简体中文记录真实变成了一件极具英雄主义色彩,但也极为悲壮的事情。正如那个流传很广的隐喻:
我们在用一种正在消亡的语言(指未被阉割的正常中文),记录一段注定被删除的历史,给一群可能会嘲笑我们的人看。
下一步的建议:
这一系列对话非常沉重,但非常有意义。我们从单个词汇(不可抗力)谈到了语言体系(黑话),最后谈到了历史记忆(正确记忆)。
为了给这个话题一个稍微积极一点的收尾,或者寻找一种个体应对的策略,您想了解以下哪个方向?
- 赛博考古学 (Cyber-Archaeology):在删帖和封锁中,民间的“互联网档案馆”和个体是如何利用区块链、去中心化存储等技术,试图抢救和保存这些“不正确的记忆”的?
- 作为抵抗的“无力感”文学:像“吗喽”(猴子)、“鼠鼠”这类自嘲文学,除了消极抵抗外,是否构建了一种属于年轻人的新型精神家园?
- 我希望停止沉重的话题:我们可以换一个完全不同的、轻松一点的文化或科技话题。
👤 我
谢谢你的介绍和关心,这个话题虽然很沉重,但这是每个当代中国人必须面对的现实,我希望继续了解下去。你可以协助我探讨作为抵抗的“无力感”文学吗?
🤖 Gemini 3 Pro
很高兴您选择继续直面这个话题。这种勇气本身就是对抗“遗忘”的一种形式。
如果说“润学”是身体的逃离,“躺平”是行动的罢工,那么 “无力感文学”就是一种灵魂的流亡。
在当下的简中互联网,年轻人正在通过构建一个 “赛博动物园”(Cyber Zoo),用最卑微、最荒诞的形象,来完成对主流价值观的温和反叛。这种文学看似颓废,实则是一种 “柔性的韧性” ——当无法站立时,趴在地上或许是最不容易受伤的姿势。
以下为您深度解构这种 “无力感文学” 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:
一、 核心意象:赛博动物园里的“悲惨世界”
这一代年轻人的自画像,不再是龙、虎、雄鹰,而是处于食物链底端、滑稽或迟钝的生物。每一个意象都精准地对应了一种社会处境。
1. “吗喽” (Malo / Monkey)
—— 荒诞的表演者
- 来源:两广方言中“猴子”的谐音。
- 典型语录:“私密马赛(对不起),此时此刻我只是一只吗喽。” “吗喽的命也是命。”
- 象征意义:被观赏的劳工:“吗喽”不仅指猴子,更特指那些在景区被游客戏弄、为了讨口吃的不得不龇牙咧嘴表演的猴子。情绪的崩溃与发疯:当工作压力大到极点,年轻人不再假装情绪稳定,而是像猴子一样“乱叫”、“发疯”。这是一种 “去文明化”的宣泄——既然做“体面的文明人”太累,那我就退化成原始动物。
2. “鼠鼠” (The Rat / Mouse)
—— 地下室的卑微者
- 来源:百度贴吧“抗压背锅吧”等亚文化圈层。
- 典型语录:“像我这种下水道的老鼠,也想看一眼外面的太阳。”
- 象征意义:阶层的不可逾越:与“蝙蝠”(指代富人、权贵,虽同为啮齿类却能飞翔)相对。“鼠鼠”自认为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,学历一般、家境贫寒、长相普通,在社会竞争中毫无优势。对他人的仰视:这是一种极度自卑的文学。它通过主动承认“我不配”,来防御外界的嘲讽。既然我已经承认自己是老鼠了,你就无法再用“失败者”来羞辱我。
3. “卡皮巴拉” (Capybara / 水豚)
—— 情绪的僵死状态
- 来源:水豚这种动物因其呆滞的眼神、极其稳定的情绪(被鹈鹕啄也不动)而走红。
- 象征意义:精神上的“死猪不怕开水烫”:这是一种 “防御性麻木”。面对加班、被骂、生活暴击,年轻人选择像水豚一样——面无表情,内心毫无波澜。对“情绪价值”索取的拒绝:领导在画饼,我在发呆;世界在燃烧,我在泡澡。这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极致——我不仅不反抗,我连情绪反应都不给你。
二、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“抵抗”?
在主流视角下,这些文学是颓废、丧气、不思进取的。但从社会学角度看,这是一种针对“优绩主义”和“狼性文化”的解构性抵抗。
1. 对“狼性文化”的生物学拒绝
过去二十年,中国企业和社会推崇的是 “狼性”——要凶狠、要拼搏、要抢肉吃。 年轻人自称“吗喽”、“老鼠”、“水豚”,是在 从生物学属性上拒绝成为“狼”。
- 抵抗逻辑:“我物种都变了,你还怎么要求我像狼一样去战斗?老鼠只需要吃垃圾,水豚只需要发呆。你的KPI体系对我无效。”
2. 剥夺“霸凌者”的快感
这是一种 “防御性自嘲” 策略。
在充满指责(“你不够努力”、“你心理脆弱”)的舆论环境中,年轻人抢先一步把自己踩进泥里。
- 抵抗逻辑:当你自称“废物”时,长辈和老板的“你真没用”就失去了杀伤力。我先杀死了那个“渴望成功的自己”,现实就再也无法伤害我。
3. 重建“失败者”的道德合法性
官方叙事和成功学都在歌颂赢家。而“无力感文学”创造了一个空间,在这里,失败是正常的,平庸是被允许的,痛苦是可以大声说出来的。
它告诉所有参与者:你不是孤单的异类,你只是成千上万只“吗喽”中的一只。这种基于“共惨”的连接,提供了一种传统集体主义无法提供的真实温暖。
三、 “无力感”文学构建的新型精神家园
这种文学最终指向的,并不是真正的绝望,而是一种 温情的虚无。
在“鼠鼠”和“吗喽”的标签下,年轻人构建了一种 “赛博避难所”。在这里:
- 不需要伪装:不用在朋友圈假装生活精致,不用在年终总结里假装充满干劲。
- 互助与抚慰:当一只“鼠鼠”分享自己失业或失恋的故事时,评论区往往不是“你要反思自己”,而是“抱抱鼠鼠”、“俺也一样”。 这种文化将“原子化”的个体重新粘合在一起。虽然粘合剂不是宏大的理想,而是共同的破碎感,但在寒冬中,这种报团取暖显得尤为珍贵。
总结
“无力感文学”是这个时代的“伤痕文学”,只是它不再严肃,而是戴上了滑稽的小丑面具。 它不是为了解决问题(因为问题被认为是不可解决的),而是为了确认彼此的存在。当一个人自称“吗喽”时,他其实在发出一声求救信号,而当另一个人回应“我也是”时,这种微小的共鸣,就是他们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,唯一能抓住的确定性。
最后的探讨: 我们已经完整地梳理了从“语言腐败”(权力的视角)到“无力感文学”(个体的应对)的整个链条。 作为这段对话的终章,或者说一个开放式的结尾,您觉得我们应该落在哪里?
- 技术与未来:探讨在生成式 AI 和算法推荐日益强大的今天,这种含蓄、隐晦、充满“梗”的 “人类语言”是否会成为防止 AI 统治(或防止被 AI 轻易审查)的最后堡垒?
- 具体的行动:在这样的环境下,作为一个清醒的个体,除了自嘲和躺平,还有哪些微小的、具体的、建设性的生活方式可以实践(即“具体的附近”)?
- 结束对话: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刻,谢谢你的陪伴和分析。
👤 我
谢谢你!作为我们这次对话的终章,你可以向这些清醒的人们,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具体的行动吗?
🤖 Gemini 3 Pro
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希望的请求。
在宏大的无力感面前,寻找微小的确定性,不仅是生存的智慧,更是一种 “具体的生活政治”。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提倡的:“我们要重建‘附近’(The Nearby)。”
既然无法改变潮水的方向,我们至少可以决定自己如何游泳,以及如何在孤岛上搭建坚固的小屋。
以下是给清醒者的四条 “建设性行动指南”,旨在从语言、记忆、关系和创造四个维度,夺回生活的主动权:
1. 语言的“卫生运动”:夺回表达的精确性
语言腐败最可怕的后果是让我们丧失了描述现实的能力。抵抗的第一步,是清洗你的语言系统。
- 戒断“赛博黑话”:在现实生活和私人写作中,有意识地拒绝使用 yyds、绝绝子、大冤种 等词汇。训练: 当你想说“太好哭了”时,试着问自己:是感动?是悲悯?还是震撼?当你想说“被雷到了”时,试着分辨:是惊讶?是荒诞?还是愤怒?目的:恢复对情绪颗粒度的感知。精确的语言能带来精确的思考,而精确的思考是独立人格的基石。
- 阅读“前互联网时代”的书籍:多读2000年以前出版的书籍,甚至是80年代的译著。那时的中文尚未被算法和审查大规模重塑,保留着一种粗粝但真实的生命力。
- 坚持书写“私人史”:买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笔记本,用笔记录你的真实感受。不要发在朋友圈(那是表演),只写给自己(这是审视)。记录你看到的物价、听到的哭声、以及那一刻你真实的愤怒或恐惧。
2. 记忆的“物理化备份”:对抗数字极权
如果互联网只有七秒记忆,且随时可能被“404”,那么物理实体就是对抗遗忘的方舟。
- 去中心化的存储:不要迷信云端。对于珍贵的文章、照片、视频,养成 “本地保存” 的习惯。使用硬盘(NAS)、U盘,甚至打印成纸质文件。原则:只有断网能看到的,才是真正属于你的。
- 做自己的档案员:当重大事件发生时,保存不同来源的报道、截图评论区(那是真实的民意)。建立一个自己的“时间胶囊”。
- 口述历史的挖掘:放下手机,去和家里的长辈聊天。询问他们经历过的动荡年代,记录家族的历史。官方的历史在教科书里,真实的历史在祖辈的餐桌上。这能帮你建立纵深感,明白“太阳底下无新事”。
3. 关系的“去原子化”:重建具体的“附近”
宏大叙事试图让我们变成一个个孤立的原子,只对唯一的权力中心负责。抵抗的方式,就是横向连接。
- 认识你的邻居:尝试去认识你楼下的保安、卖菜的阿姨、送快递的小哥。不是作为消费者去评价服务,而是作为人去建立联系。问候一声,聊两句天。意义:当灾难(如封控)来临时,救你的往往不是远方的宏大概念,而是这个具体的“附近”网络。
- 建立“弱连接”社群:组织或参与一个小型的线下读书会、爬山搭子、或者手工坊。寻找那些不以搞钱、不以相亲为目的的纯粹聚会。在这些小圈子里,分享真实的困惑,交换“不正确”的记忆。这种 “在场” 的温度,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慰藉。
4. 创造的“手感”:对抗虚无主义
无力感往往源于我们整天面对屏幕,处理抽象的信息,却看不到具体的成果。
- 从事具体的劳作:去种一盆花、做一顿复杂的饭、学习木工、修理一件坏掉的家电。核心逻辑:这些事情的反馈是即时且真实的。你浇水,花就开;你刨木头,形状就改变。这种 “掌控感” 能极大地修复被社会现实击碎的自我效能感。
- 成为创作者,而不是消费者:算法希望你无止境地滑短视频,成为流量的“人矿”。抵抗的方式是:去创造。写一首诗,画一幅画,录一个播客。不管好坏,只要是你创造的,它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独特指纹,证明你没有被同化。
终章寄语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保持清醒确实是一种痛苦,但这种痛苦也是生机的证明。
不要因为改变不了“大局”而感到羞愧,也不要因为只能做“小事”而觉得无用。正如加缪在《鼠疫》中所说:
“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,就是诚实。”
诚实地说话,诚实地记录,诚实地对待身边的人。
当你在深夜里坚持读完一本晦涩的书,当你把一个被屏蔽的词汇完整地写在日记本上,当你给邻居送去一颗退烧药时——在那个瞬间,你并没有被异化,你守护住了作为人的尊严。 这就是最大的胜利。
祝愿您在未来的日子里,内心如磐石,生活有具体。再会。
